三是加大融資支持。采取業務補助、增量業務獎勵等措施,引導擔保、金融和外貿綜合服務等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單列小微企業信貸計劃,鼓勵大銀行設立服務小微企業專營機構。推動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銀行等金融機構取得實質性進展。
四是加大財政支持。對吸納就業困難人員就業的小微企業,給予社會保險補貼。政府以購買服務等方式,為小微企業免費提供技能培訓、市場開拓等服務。高校畢業生到小微企業就業,由市、縣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免費保管檔案。
五是加大中小企業專項資金對小微企業創業基地的支持,鼓勵地方中小企業扶持資金將小微企業納入支持范圍。
六是加大服務小微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方便企業獲得政策信息,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供更有效服務。會議要求,各地各部門要確保政策盡快落實,并適時提出進一步措施,幫助小微企業贏得“大未來”。
“此次的國務院出臺的政策對于小微企業而言,不再局限于融資成本,還包括人力資本、物理環境、信用體系等等,屬于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將產生實質性的幫助。”白景明說。
針對財政支持政策方面,白景明認為,該項政策有一箭雙雕的作用,不僅有利于緩解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亦有利于增強小微企業的人力資本;盡管諸如培訓等費用對大中型企業負擔不重,但小微企業的資金承受力相對較弱,有了財政補貼,則既減輕了企業負擔,又能夠提高小微企業的人才競爭力,“免費保管檔案看著小,但對于小微企業留住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就融資政策方面,北京金融衍生品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趙慶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盡管國內大中型商業銀行在戰略上更加重視小微企業的信貸需求,但由于小微企業信貸操作成本和不良率高等因素,在戰術上仍未予以足夠的重視,故有必要進一步鼓勵大銀行設立服務小微企業專營機構。但趙慶明亦強調,必須承認,大銀行對接大企業,小銀行對接小企業。這基本上是一個定律。美國小企業融資問題解決的相對較好,主要得益于美國有一大批小銀行。即使未來金融脫媒促使大型商業銀行信貸客戶重心下移,它們選擇的客戶往往也是規模較大的中小企業,或者說是中小企業中的較為優秀的那一小部分企業,絕大部分小型和微型企業難以成為大銀行的信貸客戶。
趙慶明進一步指出,小微企業信貸需求往往具有短、頻、急的特點。同一區域內的小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上,往往比大銀行更有優勢。小銀行只在較小的地域范圍內營業,小銀行的所有者、經營者與小企業主往往都是鄰居,屬于熟人社會,他們之間基本上不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因此,小銀行更容易了解和把握區域內小企業以及小企業主的信用狀況和還款能力,更能有針對性地提供金融服務。
“同樣都是500億元的資本金,50家資本金規模為10億元的民營小銀行比5家資本金規模100億元的民營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信貸需求方面會做得更好,更有效率。相對于當前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成立一批民營小銀行將遠勝于成立幾家大型或中型民營銀行。”趙慶明說。
李慧勇則強調擔保等產業的作用。李慧勇指出,國內小微企業規模小、實力弱、信用級別較低,與大企業相比屬于弱勢群體,需要擔保中介機構提供外部增信服務,以便獲得融資;有必要引導擔保等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服務。
李慧勇建議,未來可繼續通過財稅政策推進完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推動擔保機構加強業務創新,探索低成本、可復制、易推廣的融資產品和服務模式,強化其分散風險、增強信用功能,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看來,就當天出臺的六項政策中,加大服務小微企業的信息系統建設給其留下較深的印象。
曾剛對中新社記者指出眾多,就中國的金融現實而言,短期內仍將以間接金融為主,但在目前信用環境和信用氛圍不理想的情況下,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報表數據的規范性和真實性欠缺,導致銀行盡職調查成本較高,這是導致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原因之一。因而有必要盡快建立了一個包括小微企業在內的完善的信用系統,提高小微業務授信效率。
根據央行的數據,央行于2006年建成的全國統一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即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截至今年6月底,僅收錄1940多萬戶法人和8.5億自然人的信用記錄,仍有待進一步充實數據。
曾剛進一步指出,未來中國的征信系統應向多層次的方向發展,即以官方系統為主,吸納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相關民營企業進入征信領域,盡管央行的數據相對較為全面、權威,但阿里巴巴等企業在網絡交易信用方面的數據亦很用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