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中旬,成都、合肥、西安等城市陸續推出了塑料污染治理的行動方案,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強限塑令”。成都的方案規定,到2020年底,成都市全市城市建成區的商場、超市、藥店、書店等場所以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和各類展會活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市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合肥市的規定也差不多,到2020年底,合肥市建成區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星級賓館、酒店不主動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2022年底,禁用范圍擴大至全市各縣(市)建成區,2025年底,所有區域的集貿市場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之所以各城市有了這個行動,和2020年國家層面升級了“限塑令”有關。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指出“將率先在部分地區、部分領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費量明顯減少,替代產品得到推廣”。2020年9月,又開始實施新修訂通過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比起過去的行政規定,有了更明確的法律依據——該法第六十九條對一次性塑料制品禁限作出了明確規定:“國家依法禁止、限制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商品零售場所開辦單位、電子商務平臺企業和快遞企業、外賣企業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向商務、郵政等主管部門報告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回收情況。國家鼓勵和引導減少使用、積極回收塑料袋等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廣應用可循環、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產品。”
新版“限塑令”對塑料制品的生產、流通、消費和末端處置也都有詳細規定。如供給端,禁止生產和銷售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農用地膜。禁止以醫療廢物為原料制造塑料制品。全面禁止廢塑料進口。到2020年底,禁止生產和銷售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簽。禁止生產含塑料微珠的日化產品;而在消費端,到2020年底,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城市建成區的公共場所及餐飲打包外賣服務等,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貿市場規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國范圍餐飲行業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地級以上城市建成區、景區景點的餐飲堂食服務,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塑料袋一直被稱為上世紀“人類最糟的發明”。不可降解的塑料袋如焚燒,會產生二噁英等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填埋則會加速土壤板結,也會讓其他垃圾的降解速度變慢。據內地媒體報道,全球每年塑料總消費量為4億噸,中國消費6000萬噸以上。專家研究發現,塑料垃圾中9%會被回收利用,12%被焚燒,剩下的79%將進入垃圾填埋場或自然環境中,需要200年到500年才會被分解。
塑料垃圾不僅侵占了大量土地,而且污染空氣和水體,造成大量長期而深層次的生態環境問題。如今從馬里亞納海溝、北冰洋,到包括南、北極的水體和冰芯中都發現了微塑料——一種直徑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和顆粒。這些微塑料先在貝類和小型魚類中堆積,使它們中毒或捕食能力下降,隨著食物鏈不斷延伸,進入大型魚類、兩棲類、鳥類體內,最終進入人體內,對人類造成無法預測的健康危害,包括進入陸地和土壤的食物鏈中。甚至在沙漠中,都有大量駱駝因吞食塑料垃圾而死亡,這些死亡的駱駝胃里約有20公斤的塑料垃圾球,讓駱駝遭受數月甚至數年的痛苦而死去,令人觸目驚心。
由于這次“最強限塑令”仍是“限”而非“禁”,一些媒體和環保人士對未來的實施效果并不樂觀。這些年,屢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提出“禁塑令”,但囿于塑料行業的強大利益驅動,在國家層面一直未獲得政策支持。吉林省從2015年1月起就全面施行“禁塑令”,完全禁止銷售和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袋、塑料餐盒,成為首個全面“禁塑”的省份,從效果看,并沒引起民眾任何不滿,可見關鍵要看各地政府的決心。
要讓這次“最強限塑令”真正得到有效實施,最重要的就是各地政府要把其中的禁止內容當真,將監管環節前移到生產企業——源頭沒有企業生產禁用塑料制品了,消費端才能真正杜絕違禁品的流通。各地政府不能因擔心影響當地經濟,而對大、小塑料生產企業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從限塑到禁塑的過程中,真正開發可降解的替代用品也非常重要。據說現在不少企業搞“貍貓換太子”,把一些并不能降解的材料,標注為可降解材料。消費企業和消費者并沒有專業的辨識力,這就需要國家層面出臺嚴格的材料規范,確保市場上流通的都是真正的“綠色”產品,而不是偷梁換柱的假環保產品。此外,因限塑令有時間規劃,到2025年才能全面禁用不可降解材料,此間產生的塑料垃圾如何回收處理,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比如扶持相關的廢塑料回收和加工企業,盡可能減少塑料垃圾進入填埋場和焚燒廠的數量。
應當說,這次國家頒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見》,與過去的政策比起來,確實更為系統,基本涵蓋了塑料制品生產、流通、使用、回收、處置的各環節,同時也明確了推廣應用替代產品、培育新業態的要求,政策調整既針對傳統領域,也包括電商、快遞、外賣等新興領域。但只有嚴格監管,才能真正行之有效。
限制與減少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生產和使用,關乎環境保護,關乎大量物種和人類的延續、健康與未來,各地政府和民眾只有真正重視起來,讓其從政策行為變為全民自覺履行的義務,不僅中國獲益,也有助于確立中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為世界范圍內消除威脅人類生存的“白色污染”增添可能性。